网站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结构工程
岩土与基础
建筑材料
建筑节能与设备
建筑规划
市政路桥
环保工程

叶健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材料系建筑材料结构与性能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福建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协会理事长,福建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建设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土木工程学会建筑结构、抗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福建省青年科学家联谊会常务理事;获第七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

长期致力于建筑工程检测鉴定、建筑抗震、建筑工程结构应用技术的研究。主持了《大悬臂高强预应力配筋特殊结构设计施工应用技术》《福建省现代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等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建设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承担了国家行业标准《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混凝土中钢筋的检测技术规程》以及7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近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参与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新技术》《建筑工程检测技术手册》《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手册》等论著与实用手册有关章节的撰写工作。


夏坚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199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抗震应急救援专家组成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分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结构委员会常务委员。

多年来致力于结构抗震、结构评估、结构检测及特种结构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级科研项目研究,其中“福建地区砌体结构后续使用年限内抗震性能鉴定及加固技术研究”获2011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台风地区既有轻钢结构厂房结构安全性鉴定及加固技术研究”获201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综合控制技术”获2011年度福建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参加了多部省内检测技术标准的制订,有《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回弹法检测砌体中普通粘土砖抗压强度技术规程》《贯入法检测砂浆强度技术规程》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6篇,代表作有《双层钢箱-混凝土组合墩双向地震损伤模型研究》《双层钢箱-混凝土组合墩双向拟动力试验研究》《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Double-ski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ox Piers -- PartI:Bidirectional Qusi-static Test》《PartII:Numerical Simulation》《刚性钢框架焊接梁柱连接的损伤累积破坏机理》《超长混凝土屋盖设计分析》《福建地区超长混凝土结构实体计算温差取值探讨》等。




陈华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工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探伤师、公路水运检测工程师。福建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协会检测鉴定分会会长,福建省建筑业协会金属结构与建材分会会长,福建省计量测试学会建设与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致力于建筑工程检测鉴定、钢结构、预应力结构应用技术的研究。主持完成省标《建筑用薄钢板焊缝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法》和《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为主完成的《预应力锚夹具及钢网架组装件检验装置的研制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与的《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综合控制技术》获省住建厅科学技术二等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钢结构薄板焊缝超声波探伤的研究》《龙岩市会展中心钢大梁液压同步提升与高空平移技术》等多篇学术论文,参与了《福建省建设工程文件管理规程(施工分册)》等实用手册的撰写工作;为主研发的《一种可拆装式盾构管片抗弯性能试验机》获实用新型专利;作为《闽江杯》优质工程奖技术专家参与了福州螺洲大桥多项省重点工程的评审工作。




彭伙水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结构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定专家委员会、福建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家委员会、福建省勘察设计协会结构与抗震专家委员会、福建省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专家委员会、福建省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图审查工作,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主持并完成的2008年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风荷载关键技术研究”及配套的《福建省建筑结构风压规程》为福建省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主持或参与编制了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钢-混凝土混合刚(排)架单层房屋结构技术规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可控刚度桩筏基础技术规程》等规程,共发表学术论文13篇。

张文耀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99年获福州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工程学会建筑结构抗震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建筑业协会金属结构与建材分会理事、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鉴定与加固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建筑业工程师协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现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工程及市政桥梁的检测鉴定与评估工作。主持完成《桥梁拉吊索损伤演化及其失效模式的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等多项科技项目研究及地方标准编制工作;承担完成《预应力工程成套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台风地区既有轻钢结构厂房结构安全性鉴定及加固技术研究》《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综合控制技术》等多项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林振中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总经理,福建省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建筑结构工程的研究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近年来研究领域包括:城市更新改造一体化工程、既有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为主承担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综合控制技术》获福建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无粘结预应力筋生产工艺》《预应力锚夹具及钢网架组装件检验装置的研制和应用》《福建地区砌体结构后续使用年限内抗震性能鉴定及加固技术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胡贤忠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结构)兼工程建设事业部总工程师

毕业于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福建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常务副会长。

长期致力于结构工程的设计、咨询及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设计多个重大重点超限工程项目,如“中旅城二期”(住宅南北楼、办公楼)项目、“南平大剧院”项目、“福州总医院病房大楼”项目(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病房大楼新建工程)、“东二环泰禾城市广场四期”项目、“东二环泰禾城市广场东区B地块1#楼”项目、“福建会堂”项目等,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2项,全国及福建省优秀勘察设计奖5项。参与《福建省城镇既有建筑防震减灾现状分析与抗震性能提升研究》《带拓扑盖板的腹板开孔型连接节点的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绿色低碳型全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研发》等科研课题5项;参与了省地方标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规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等多项,发表了8余篇学术论文,授权专利1项。

陈学秉

福建众合开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

毕业于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结构工程设计研究工作,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在高层建筑结构工程、建筑抗震、软土地基、高层建筑加固、高位转换、大跨度结构工程等领域均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作为结构专业设计负责人及审核人主持80余项大中型项目的设计,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全省优秀工程设计奖等20多个奖项;在国家CN刊物《福建建筑》和《福建建设科技》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了6项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技术标准》《建筑与市政地基检测技术标准》《混凝土结构房屋裂缝检测技术标准》《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应用技术标准》《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应用技术标准》的编制,以及1项《一种用于地下建筑工程的盲沟设计方法》的授权发明。

吴小波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质量办公室主任

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致力于建筑工程检测鉴定、工程振动测试应用技术的研究。主持了《不同震源引起的地震动及建筑结构振动反应的测试与研究》等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华夏建设科技三等奖1项;承担了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以及《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等3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获得专利授权4件,近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张天宇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顾问总工,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毕业于东南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7月至今,在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历任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泉州地区副主任,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建筑设计所所长,结构加固研究所所长,文物保护与建筑改造研究所所长,院专业总工,院技术开发部常务副总经理等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物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福建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鉴定与加固分会会长。

长期致力于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建筑物整体移位、古建筑及传统建筑修复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首创液压式千斤顶加组合式轨道的建筑物远距离整体移位技术,主编国家级工法《建筑物整体移位施工工法》YJGF42-98,主持完成《建筑物(群)远距离多向整体移位技术》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重点科研项目《建筑结构修复加固成套技术》,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玻璃钢表面包裹加固法》,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的国家相关规范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12)《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TB55021-2021)等三项,完成省地方标准《福建省石砌体结构加固技术规程》(DBJ/T 13-264-2017)、《既有建筑安全评估与技术规程》(DB/TB-292-2018)等四项。以及多项国家或行业规范标准的审查。




甘为民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结构研究二所所长

毕业于郑州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02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常务委员。

长期致力于预应力工程技术及特种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主持及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研工作,其中参与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的子专项小康住宅建筑结构体系成套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主持及承担的福建省重点科研项目《无粘结预应力砼工程应用成套技术》《大开间灵活隔断住宅结构体系》《大板-边框、大板-框筒结构受力性能研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省建设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主持编制福建省地方标准《混凝土结构后张预应力施工技术规程》及国家级与省级工法各一部。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十篇。



李梁峰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文物保护与环境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毕业于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物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福建专家委员会专家、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专家、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鉴定与加固分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建筑结构加固、建筑物整体移位、纠偏等特种工程技术的研发,以及福建省地方特色古建筑、近现代建筑保护加固技术的研究。主持或为主承担完成省住建厅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地方特色古建筑保护加固关键技术研究》、省交通厅科技计划项目《震损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加固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省科技重点项目《建筑结构修复加固成套技术》,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土木建筑学会建设科学技术奖(应用成果类)二等奖1项。承担了《福建省石砌体结构加固技术规程》《福建省典型古建灰塑彩绘图集(一)》等4项福建省地方标准,以及《福建省农房屋顶平改坡设计建造一体化导则》《福建省既有农房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导则》等多项省级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取得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适用于有限空间的小型引孔设备”等共3项专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参与了《房屋建筑抗震抗震加固案例集》等论著有关章节的撰写工作。


傅友东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结构研究一所总工程师

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咨询工程师。

长期从事结构加固改造、抗震减灾、预应力等特种工程的设计及研究,为“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升级及历史风貌建筑维护等)提供结构专项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工程结构疑难问题,参与福建省的抗震减灾、事故处理、校安工程加固等任务,专业能力突出,工程经验丰富;致力于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的应用实践,参与相关领域的科研活动,主要成果包括:主持编制福建省地方标准《钢丝绳网片面层加固技术施工及验收规程》,为主承担省住建厅《福建省房屋建筑结构检定鉴定加固技术地方标准体系研究》的结构加固体系研究工作,为主承担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加固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参与省地方标准《福建省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应用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主要论著有:《组合减震技术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逆作法中间支撑柱的梁柱节点连接方法综述》等。

商昊江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事业部结构研究一所副所长

工学博士,毕业于福州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设计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分会副秘书长。2013年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评选中获得建筑结构专业设计三等奖。

长期致力于建筑工程加固改造、建筑抗震与减隔震、大跨度预应力建筑工程结构应用技术,擅于灵活合理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复杂的结构工程难题,在福州人民会堂加固改造、福建省广电大楼及万达广场等项目中巧妙地运用相关理论及技术解决了抗震性能提升、结构超长及超大跨度等工程难点。作为参与者完成了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工程若干关键结构技术研究》、省住建厅《福建省城镇既有建筑防震减灾现状分析与抗震性能提升研究》等课题,已完成《烧结煤矸石实心砖和烧结煤矸石多孔砖(砌块)应用技术标准》(DBJ/T 13-195-2022)、《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标准》(DBJ/T 132-71-2021)、《混凝土结构房屋裂缝检测技术标准》(DBJ/T13-381-2021)、《钢丝绳网片面层加固技术施工及验收规程》(DBJ/T 13-307-2019)等的编制,作为主要研究人正在进行《房屋修缮工程技术应用验收标准》《福建省综合管廊工程检测技术规程》等标准的研究与编制。近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张力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结构检测所所长

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土建结构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社会工学专攻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建筑工程检测鉴定、抗震鉴定、司法鉴定等工程技术服务工作及技术研究工作。承担完成了《台风地区既有轻钢结构厂房结构安全性鉴定及加固技术研究》《福建地区砌体结构后续使用年限内抗震性能鉴定及加固技术研究》等三项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承担完成了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剪压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烧结煤矸石多孔砖(砌块)应用技术规程》等7部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发表了《基于差异演化的砌体结构动力检测》《中日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鉴定标准对比分析》等8篇学术论文。

刘祥民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钢结构检验检测所所长

2004年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2011年获福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高级无损检测师。中国钢结构协会焊接与连接分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建筑业协会金属结构与材料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质量安全检测鉴定委员会专家、福建省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建设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专家库成员。

长期从事钢结构工程(房屋建筑、桥梁、船舶、管道等)、预应力工程、市政管道等试验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主持完成千余项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工作,涉及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结构的工程质量评价;主编完成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网架工程质量检验及验收技术规程》《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T13-72-2019)、参编完成《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2项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10余项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及3项国家协会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省内行业技术咨询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工作。

浦沪军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可靠性鉴定所所长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长期致力于工程结构可靠性检测鉴定、抗震鉴定、工程结构加固应用技术的研究。承担了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建筑物安全与抗震鉴定及其加固效果检验的应用技术》《福建省镇(乡)村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鉴定及加固处理技术研究》及其他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承担了《雷达法检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技术规程》《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等4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了砌体结构、木结构等结构快速检测抗震鉴定软件的开发编制工作;获得相关检测技术设备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近年来,在核心期刊、省际以上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林建京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验检测事业部总工办主任、副总工程师

1996年于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毕业,2008年获福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工程诊治与运维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分会理事、福建省房屋安全鉴定专家等。

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与相关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完成600余项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工作,涉及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和木结构的工程质量评价、可靠性鉴定、抗震鉴定、司法鉴定以及工程事故调查;主、参编完成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国家协会标准8项,协助主管部门编制全省房屋安全隐患排查表、农房简易鉴定与加固技术要点及相关技术培训工作,相关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建筑结构》《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陈松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结构检测所主任工程师

又名陈忠飚,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与性能专业,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检测与试验专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长期致力于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技术的研究,参与了《声波透射法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现代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工程技术》《桥梁拉吊索损伤演化及其失效模式的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等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以及源昌杯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承担或参与了国家标准《钻芯检测离心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行业标准《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标准》以及《回弹法检测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福建省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标准》等多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获得《一种可提高率定准确度的回弹仪》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近年来,在《混凝土》《工程质量》《福建建筑》《福建建设科技》等核心期刊或行业内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参与了《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手册》《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等论著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

张伟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结构检测所副所长,韧性城市研发中心主任

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企业导师或实践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检测鉴定及健康监测,负责或参与各类省部级课题10项,其中《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安全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桥梁拉吊索损伤演化及其失效模式的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均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现主持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重点)项目一项。参与编制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以及《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福建省地方标准 3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已获专利授权3项。

杨伟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韧性城市研发中心副主任

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委员,福建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协会检测鉴定分会监测专委会主任,福建省房屋安全鉴定专家库专家,福建省轨道交通专家库专家,福建省土建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委库专家,福建省综合性评标专家库专家等社会兼职。

长期致力于工程结构检测鉴定、抗震(减隔震)设计分析、结构健康监测及工程结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承担了《桥梁拉吊索损伤演化及其失效模式的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福建地区房屋灾后应急鉴定方法研究》等多项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主持或为主承担了10部国家行业标准、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编制工作;以通讯作者撰写的论文《Cluster analysis of stress corrosion mechanisms for steel wires used in bridge cables through acoustic emissi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被该领域国际顶级期刊《ULTRASONICS》(ISSN:0041-624X)收录并刊登;以第一发明人研发的国家发明专利“主被动波导监测桥梁拉吊索损伤传感装置及其监测方法”,以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专家鉴定结论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SCI、EI收录6篇,ISTP检索3篇,中文核心10篇,获得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6件,软件著作权2项。


叶增平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可靠性鉴定所副所长

毕业于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

长期致力于建筑工程检测鉴定、建筑抗震研究及技术咨询服务。主持或承担福建省地方标准《里氏硬度法现场检测建筑钢结构钢材抗拉强度技术规程》等4部;承担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镇(乡)村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鉴定及加固处理技术研究》1项;承担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轻型钢结构住宅关键技术研究》《工业化墙板结构体系研究与工程应用》2项;拥有《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缺陷快速鉴定软件》等软件著作权2项;在《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陈克用

教授级高工,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利用分会理事,拥有20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来,深耕于建筑结构设计及分析,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结构抗震、既有建筑加固和装配式结构邻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参与并主导了众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以其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业界的好评,。

在科研方面,主编和参编省地方标准6部,编制地方标准图集2部,作为第一发明人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1项,并发表高质量论文10篇,所负责结构设计工程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勘察设计奖9项。为土木工程结构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振建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顾问总工

1985年毕业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排水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建筑业协会岩土与隧道工程分会会长,、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与基础工程分会会长。

长期坚持在科技工作第一线,针对省内工程建设中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积极研发新技术、新方法,在既有建筑地基托换加固、边坡工程、基坑工程和工程降水控制等方面,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奖18项。提出的既有建筑地基部分托换设计计算方法、基坑工程降水控制方法、建筑物纠倾控制方法、高压水高压空气联合清洗大直径桩下卧软弱层置换注浆加固等技术在工程中应用取得显著效果,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我省《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主要起草人,是福建省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了大批青年科技学术人才。

施峰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事业部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第六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访问学者。住建部建筑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检测与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深基础与地下空间工程分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与基础工程分会副会长、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会员等。

长期致力于岩土及地下工程学科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主持承担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课题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科技奖6项,主参编行业标准11本,主参编省级标准16本,主参编协会标准28本,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或主审10余本学术工具书,获国家专利授权6项。

方家强

福建省建科院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岩土专业总工程师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结构专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福州大学水工结构专业、获硕士学位,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与基础工程分会副会长。

长期致力于岩土工程基坑支护、边坡工程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承担福建省建设厅科研项目《新型组合支护结构及基坑降水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搅拌桩重力式挡墙与墙后注浆减压平台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加福建省重点科研项目《多功能组合搅拌桩机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承担了多轴高压旋喷及搅拌组合技术的研究,使注浆压力可根据土层情况进行调整(3~10MPa),同时满足搅拌及旋喷所需的压力,该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加福建省重点科研项目《堤基岸坡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多功能搅拌机的研制和树根桩与模袋联合应用的边坡加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许国平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与发展部主任

本科毕业于华侨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04年获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程建设科学技术与标准化协会会长、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与基础工程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员,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基基础检测、桩基荷载传递试验、深基坑及边坡设计监测、新型桩基开发、软土地基处理、隧道与轨道交通工程检测监测等方面研究工作。主编了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与市政地基检测技术标准》(DBJ/T13-146-2021)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混凝土板桩支护技术规程》(T/CECS 794-2021),为主编制了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0-2015),主要完成了省科技重点项目课题《螺旋沉管灌注桩的开发研究》《数字化桩基专家系统研究》、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课题《PHC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和工程设计参数取值的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分析》《基桩竖向承载力自平衡法测试技术的应用研究》等,为主编制了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基桩竖向承载力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DBJ/T13-183-2014)、《福建省磁测井法测试基桩钢筋笼长度技术规程》(DBJ/T13-235-2016)、《地铁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BJ/T 13-283-2018)、《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可靠性鉴定标准》(DBJ/T 13-382-2021)等,主要参与编制国家全文强制性标准《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参与编制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加固技术规程》等。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标准贡献奖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省建设科技技术奖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岩土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工程勘察》《河海大学学报》《公路》等国内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

梁曦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验检测事业部总经理、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

毕业于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岩土工程专业,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一级注册建造师,交通部公路工程、水运工程检测工程师;国家及福建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中国土木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理事、桩基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州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秘书长;福建省建筑业协会专家、福建省评标专家、福建省工信厅专家、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技术专家等。

长期致力于土木工程领域的检测监测、检验鉴定、评估咨询、加固补强等工作。主持了《嵌岩灌注桩质量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软土地区挤土效应引起的浮桩问题及自由落锤复打加固法研究》等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作为第1发明人的授权发明专利有《 一种浮桩补强的方法》《一种倾斜管桩的承载力检查评估方法》《嵌岩桩的承载力检查评估方法》等。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承担了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既有建筑地基可靠性鉴定标准》以及主持和为主承担了《基桩竖向承载力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技术规程》等多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的编制工作;近年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赵剑豪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副总经理,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0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岩土)工程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福建省建筑业协会岩土与隧道工程分会秘书长,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与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程建设科学技术标准化协会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主任委员。

长期致力于结构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的设计、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主持或为主承担了《福州八中大面积屋顶运动场预应力屋顶温度效应研究》《新型组合支护结构及基坑降水的应用研究》等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承担了国家行业协会标准《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加固技术规程》《地下连续墙施工规程》,主、参编了《非开挖顶管技术规程》《既有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标准》《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技术标准》等多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获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近年,在核心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了《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深基坑支护技术指南》等多部专著有关章节的撰写工作。

李志伟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管理部(安全质量办公室)主任、工程建设事业部岩土工程设计咨询所所长

毕业于天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省级人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福州大学、华侨大学校外合作导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与基础工程分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岩土与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咨询及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了《软土地基条件下高压旋喷注浆对偏位桥梁桩基的纠偏机理研究》《福州地铁一号线树兜站—屏山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的变形规律及控制研究》等省重点及基金项目10余项,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6项,全国及福建省优秀勘察设计奖10项;参与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市政工程基坑设计标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基坑工程地下水回灌规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标准《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标准》、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技术标准》《地铁基坑工程技术规程》等编制工作,授权专利1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了《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第二版)、《深基坑工程: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等论著有关章节的撰写工作。

张升锋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工程勘察所所长、福建众合开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毕业于福州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致力于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勘查和评估鉴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攻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难题、突破技术瓶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主持或核心参与完成了超过500项涵盖工民建、市政道路、桥梁、边坡等领域的勘察、设计及原位测试项目,近30项福建省重点建设工程的勘察工作,其中福州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南街项目--地下空间改造基坑支护工程(含一、二、三期)获行业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和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晋安区益凤村渣土及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期项目获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福州北站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西楼、帝景苑(一期)基坑支护工程、江与城花园一区(勘察)获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璀璨滨江(勘察)、福州中海万锦花园项目(勘察)、“世欧·王庄城”安置房B地块勘察项目获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参与完成了《福州地铁一号线树兜站—屏山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的变形规律及控制研究》、《台风暴雨区建筑弃土消纳场致灾机理与应对措施研究》《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研究》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安全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同时,作为编制组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福建省标《岩土工程勘察标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技术规程》《水平定向钻进管线铺设工程技术规程》和《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监测规程》等规范编制工作;参与研发“真空预压向下排水加固软土地基法”发明专利;先后在《中南大学学报》《福建建设科技》《福建建筑》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杨建学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工程监测所所长,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与基础工程分会副秘书长

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于福州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与基础工程分会副秘书长。

长期致力于基坑、边坡、地基处理工程设计、岩土工程监测等生产及研究工作。参与《福州地铁一号线树兜站--屏山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的变形规律及控制研究》《软土地基条件下高压旋喷注浆对偏位桥梁桩基的纠偏机理研究》等5项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市政工程基坑设计技术标准》《地铁基坑工程技术规程》等6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参与了《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第二版)有关章节的撰写工作。

杨岳峰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岩土工程设计咨询所副总工程师

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专业,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基坑、边坡、地基处理等岩土相关的设计、咨询工作。主持《既有建筑边坡安全性鉴定评估与加固成套技术研究》《高填方不良地质作用下的山地建筑倾斜原因分析与防治技术》《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安全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参与编写专著《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福州地铁轨道交通逆作法施工技术指南》《Advances in Rock Dynamics and Applications》三部,参与完成福建省地方标准《非开挖顶管技术规程》(DBJ/T 13-309-2019)、《刚性桩桩网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DBJ/T 13-221-2015)两项,正在编写的福建省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降排水技术标准》《福建省轨道交通盖挖法技术标准》《既有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标准》《古建筑监测技术标准》《基坑工程渗漏治理技术标准》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项目经理等荣誉称号。其中参加设计的“福州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南街项目”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2021年度工程勘察三等奖。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6篇,并于2018年被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教育厅评为福建省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黄伟达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岩土工程设计咨询所总工程师

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于福州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为福建省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专家库专家、福建省土建专业高评委、福州市勘察设计专家、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专家、福州轨道交通专家库专家。

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基坑支护、边坡防护、地基处理、地基基础加固等岩土方面的勘察、设计、咨询、评估业务,完成了数十项省市重点项目,获得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参与《边坡致灾因素的多尺度监测技术与馈控分析》《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等多个省级课题研究工作,主编《加筋挡土墙支护技术技术标准》、参编《地铁基坑工程技术规范》《福建省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技术标准》等多个福建省地方标准的编制。主持和参与研发了《一种用于软土基坑不超红线的桩锚组合支护结构》《一种变形和内力可控的覆土反弯式悬臂结构 》等8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7篇,还参与了《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建筑边坡工程手册》等专业手册有关章节的编写。

黄德棋

龙岩城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7年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本科毕业,2000年四川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建设工程检验检测工作与相关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多专业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工作,涉及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节能的工程质量检测、评价与缺陷处理;为主承担完成《偏心荷载(横向位移)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内力和位移的分析与计算》《低碳环保型毛竹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及应用》等省重点科研项目研究,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省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专利授权1项;主持完成《岩溶地区灌注桩技术标准》《烧结煤矸石多孔砖(砌块)应用技术规程》两项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参与《既有地基基础可靠性鉴定标准》等3项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在《福建建筑》《福建建设科技》等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郑敏升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福建建工建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实验室技术评审员,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员,中国混凝土标准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会长。

长期坚持在科技工作第一线,针对省内工程建设中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积极研发新材料、新技术。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等技术领域共获得5项省部级科技二、三等奖,是福建省混凝土技术学科带头人,培养了大批青年科技学术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省重点科研项目《绿色生态砼的研究与工程应用》获得2013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研究以建筑垃圾生成的再生骨料和工业废料为主要原材料配制植生混凝土,并成功应用于多个工程项目,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省重点科研项目《现代高强度等级砼工程技术》《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分别获得2003年、201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预拌砼生产施工技术规程》《水泥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高性能环保型透水性砼路面砖》等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对预拌混凝土、水泥土等材料的生产和施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新材料、新技术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以及工程质量的保证有重大意义,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何希铨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材料结构和性能专业,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州市建筑工程检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专家组专家,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核心期刊《混凝土》第六届编委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州大学土建学院硕士生导师(兼)。获得“十一五”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长期坚持在科技工作第一线,针对省内工程建设中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积极研发新材料、新技术。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等技术领域共获得5项省部级科技二、三等奖,是福建省混凝土技术学科带头人,培养了大批青年科技学术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省重点科研项目《绿色生态砼的研究与工程应用》获得2013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研究以建筑垃圾生成的再生骨料和工业废料为主要原材料配制植生混凝土,并成功应用于多个工程项目,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省重点科研项目《现代高强度等级砼工程技术》《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分别获得2003年、201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预拌砼生产施工技术规程》《水泥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高性能环保型透水性砼路面砖》等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对预拌混凝土、水泥土等材料的生产和施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新材料、新技术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以及工程质量的保证有重大意义,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张蔚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验检测事业部副总经理,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福州大学材料学工学硕士,教授级高工。福建省第八届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第九届土木建筑学会建材分会会长,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福建省环卫协会建筑垃圾专委会副主任等职。

长期致力于固废资源化应用、新型建材研发、检测技术开发等工作。为主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或为主承担了《龙岩地区高岭土尾矿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地沟油/废旧橡胶复合改性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等5项省重点科技项目的研究。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编了《水泥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透水砖路面(地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及地方标准。在《混凝土》《深圳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相关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

周敏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材料测试分析研究所所长,固废处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毕业于福州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防水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轻骨料及其制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防护与修复材料及应用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秘书长。

长期致力于固废资源化利用、新型材料研发及检测工作。主持或承担《镍渣在绿色建材领域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绿色生态混凝土研究与工程应用》《龙岩地区高岭土尾矿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等多项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参编《绿化护坡及生态修复用植被水泥土》《植生混凝土》等国家或行业标准7项;获《一种镍渣粉烧制的轻质高强陶粒及其制备工艺》《一种改善不锈钢精炼炉渣粉磨特性和和活性的方法》等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近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

林美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环境检测所所长

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福州大学材料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轻质与装饰装修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5 )委员,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 )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室内环境及材料测试分会委员。

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材料、运动场地材料以及建筑环境的研究、检测及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主持或为主承担《建筑反射隔热涂料应用技术规程》《工程用中空玻璃微珠保温隔热材料》等国家行业标准9部,其中主持的《建筑反射隔热涂料应用技术规程》标准编制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主承担了福建省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 14部,其中福建省地方标准《福建省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应用技术规程》填补了福建省在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技术标准的空白。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低能耗及热环境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省重大科技专题为核心的集成科技项目《夏热冬暖气候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应用》等研究工作,荣获福建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2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薛军鹏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建材研究所副所长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更新分会理事、福建省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专家库专家、福建省工程建设科技专家库专家。

长期致力于新型建筑材料、混凝土外加剂、建筑砂浆及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研究工作。主持承担福建省科技厅及住建厅重点课题十多项,其中主持省重点科技项目《基于微波吸收特性的废弃铜渣水泥砂浆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省建设厅项目《高性能防腐蚀混凝土总体性能及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获福建建设科学技术奖(源昌杯)三等奖1项,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参编国家行业标准5项、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4项,其中主持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等标准编制工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张琨健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材料测试分析所副所长、材料检测专业总工

2008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2010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5)委员,福建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评审员,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材分会委员,福建省硅酸盐学会理事,福建省产品质量鉴定专委会委员。

长期从事建设工程材料检验检测与相关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完成百余项重点工程的建材检测技术服务工作,主要致力于新型墙体材料与节能保温材料、金属材料、建筑防水材料、混凝土耐久性、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细分领域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行业标准《型钢网架整体喷筑速凝墙体技术规程》和福建省地方标准《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应用技术标准》,承担完成国家或福建省地方标准十余项,承担省科技厅课题两项,获授权发明专利六项,在《新型建筑材料》《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福建建设科技》等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陈维灯

福建省建筑科学院有限责任公司固废研发中心副主任,福建省建工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博士,高级工程师。

长期致力于水泥基材料高性能化、固体废物资源化的研究。承担了国家行业标准《土壤固化剂应用技术标准》《聚合物透水混凝土》以及8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获得ZL201710748501.1《一种低成本高效软土固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ZL201711469209.2《一种废弃土复合处理的固化方法》等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1项;在《Advances in Cement Research》、《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材料导报》建筑材料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参与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ISBN 978-7-112-25036-3有关章节的撰写工作。

王云新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副总经理,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理事长,福建省建筑业协会绿色低碳建筑分会会长,国家节能中心专家库成员,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成员,住建部建筑节能门窗标识专家组成员,住建部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暖通空调学会青年委员,第11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长期致力于绿色建筑与节能低碳咨询、设计、检测和科研相关工作。承担科技部中美政府间合作项目子任务《基于建筑室内外热环境优化的通风适宜技术》、省区域重大科技项目《平潭综合实验区绿色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为主承担省科技重大专题《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等项目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和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主编国家行业标准《自保温混泥土复合砌块技术规程》《建筑遮阳对室内环境热舒适与视觉舒适性能的影响及其检测方法》和多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参与《建筑遮阳产品应用手册》《中国建筑节能检测技术》《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导则》等论著的撰写工作。



李光旭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验检测事业部副总工程师

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全国建筑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认证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建筑业协会金属结构与建材分会第八届副会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分会专家组成员,塑料门窗分会专家组成员,建筑光伏应用分会专家组成员,福建省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长期致力于建筑门窗幕墙、通风空调、建筑热工、建筑节能等领域的工程质量检测鉴定和技术研究。为主承担《高层建筑大体积砼温度裂缝控制技术》《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程》等多项省重点科研课题,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持了《福建省民用建筑外窗工程技术规范》《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及加固规程》等8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参编了《福建省建筑幕墙工程质量验收规程》等4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了《建筑幕墙工程检测方法标准》《铝合金门窗》等10部国家行业标准标准的编制工作;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参与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新技术》《建筑工程检测技术手册》等论著与实用手册有关章节的撰写工作。

胡达明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副总工程师、绿色建筑与节能研究所所长

毕业于中南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福建省工程建设科学技术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副秘书长等。

长期致力于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低能耗及热环境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20余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研究;主编了国家行业标准《住宅新风系统技术标准》、地方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10余部标准,参编完成国家、地方标准10余项;获得专利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住建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福建省勘察设计二等奖各1项。

曾碧阳

福建众合开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电气专业总工程师

毕业于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电气分会双高专家,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利用分会副秘书长。

长期致力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设计及研究工作。作为电气专业负责人完成共50余项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设计,其中2项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20项获得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在国家CN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1篇论文获评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的年会优秀论文;作为主编参加了《福建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等2本标准的编制。

吴镝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验检测事业部副总经理、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本科毕业于天津商学院制冷工程系制冷及冷藏技术专业,硕士毕业于福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国家认监委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国家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师(交通工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福建省建筑业协会金属结构与建材分会秘书长、福建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协会检测鉴定分会秘书长。

长期致力于建筑物理与设备的检测和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对建筑物理(建筑节能、门窗幕墙)与建筑设备(暖通、电气、消防)专业相关工程质量检验技术及标准具有较深的造诣。主持和承担了《高层建筑大体积砼结构温度裂缝控制技术》《中央空调末端设备风机盘管试验装置》《玻璃幕墙“三性”检测装置》等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建设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了省科技重大专题《夏热冬暖气候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应用》的研究工作,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和承担完成了《外窗热工缺陷现场测试方法》《声学 室内声学参量测量》《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技术规程》等10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近年,在各类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陈仪育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设备检测所副所长

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国家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师(机电)。全国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察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幕墙门窗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福建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协会建筑机械专家组组长等。

长期致力于建筑门窗幕墙、建筑机械、建筑节能、建筑消防等领域的工程质量检测、既有建筑幕墙门窗安全性鉴定评估及相关技术咨询、技术研究等工作。主持和承担了《超大型建筑幕墙物理性能检测装置及系统研究》《超大型建筑幕墙层间变形检测装置研制》、全文强制性产品标准《建筑门窗和幕墙产品及制品基本技术要求》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主持和承担了《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性鉴定及加固标准》《福建省民用建筑外窗工程技术标准》《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安全检测标准》等5部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了《建筑门窗耐火完整性试验方法》《建筑幕墙耐撞击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金属屋面抗风掀性能检测方法 第2部分:动态压力法》《系统门窗通用技术条件》等多部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谢竹雯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绿色建筑与节能研究所副所长

毕业于华侨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建省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节能与能源管理专委会主任,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监事长,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长期致力于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完成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建材型光伏构件制造与测试关键技术及装备”、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20余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研究;完成建筑工业行业标准《建筑用光热构件通用技术要求》、地方标准《福建省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等10余部标准编制;获得《一种光伏幕墙工程现场性能试验平台》等专利6项;参与著作《供配电工程》编写;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的课题《夏热冬暖气候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应用》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福建建筑》2016-2020年度优秀论文奖。

陈定艺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绿色建筑与节能研究所副所长

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专业,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建筑业协会绿色低碳建筑分会常务副秘书长,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理事等。

长期从事建筑节能与低碳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服务。参与了多项省、部和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支撑项目“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课题、省重大节能专项等项目,为主负责《福建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等多项省级科技课题,主编《福建省民用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福建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准》等5部地方标准,参编完成国家、地方标准10余项。在《暖通空调》《建筑节能》等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20来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项。

薛健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工程建设事业部建筑创作中心主任

198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从事建筑设计三十多年,创作设计百多项大型公建或居住小区。主要公共建筑代表作:福建师大体育馆、宁德会展中心、福州三迪红星美凯龙广场、马尾中环广场、长乐会堂、屏南白水洋综合体、邵武中博大厦、福清兰天大酒店、福州西客运站、福清康力士商贸中心、仙游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师大海外交流中心、福清第三中学、福清龙田中心小学、福清龙田中心幼儿园、宁德东侨中学、罗源万豪城市广场(三期)、福清规划局办公楼、大田清航无人机基地等。主要居住小区代表作:广西省合山市奇石文化村、安徽淮南湖滨东路拆迁安置项目、广西北海福融国际、广东台山东方豪苑,莆田西天尾花园(二期)、鼓山一号别墅、嘉兴香榭水岸、武夷·百花里、安徽宣城东方国际B2地块、闽清县橄榄产业园科创中心暨归乡青年就业服务中心项目等。

包靖

福建众合开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分会理事、福建省勘察设计协会建筑师分会理事、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校外导师。

长期致力于建筑、室内、景观一线设计工作,擅长文旅、商业、酒店等类型项目的设计;作为工程负责人及建筑专业负责人、审核人,主持完成共30余项大中型民用建筑项目设计,其中3项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12项获得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及多项优秀建筑创作奖;在国家CN刊物《福建建筑》和《福建建设科技》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作为主编参加了《福建省绿色城区评价标准》等的编制。

郑柳杨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建设事业部总经理助理、文物保护与环境艺术研究所所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建筑装饰设计专业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理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业硕士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建筑装饰装修、装配式装修、文保与历史建筑更新、环境艺术等设计施工及相关科研工作,近年主持了建阳考亭书院装修布展项目、寿宁县下党党的作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项目,设计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设计奖项,并获得202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承担了福建省建设地方标准《建筑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装配式住宅全装修技术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制图标准》的主编工作,参与了《木塑地板铺装技术规程》《福建省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多彩反射隔热建筑涂料应用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

邓建海

福建众合开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福州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专业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

长期致力于建筑设计工作,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方案能力。对各类型建筑如住宅,办公,学校等都有涉及,特别是民政领域和公安领域建筑有独到的研究。作为工程负责人与建筑专业负责人完成了五十余项大中型工程设计,获全国工程设计奖,全省优秀工程设计奖十余项,省优秀建筑创作奖十余项。

顾文凯

福建众合开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总工程师,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公司建筑文创/人居环境研发中心主任

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正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从事建筑设计研究工作35年,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担任数百项设计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创作人。擅长社区规划、康养居住建筑、工业园区、商业街区、文旅业态设计及乡创乡建等专业。荣获福建省优秀工程设计奖及优秀建筑创作奖等11项。在国家CN刊物《福建建筑》和《福建建设科技》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及技术审定人主持编制的图集:《福建省农村住宅设计图集》闽2006J09-3、4、5;《福建省灾后重建农村住宅施工图 》闽2010J35-C;《福建省灾后重建农村住宅施工图 》闽2010J35-G;并参与编制了3本工程建设标准及行业标准: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福建省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技术标准》DBJ/T 13-375-2021(2021年12月发布)及《烧结煤矸石实心砖和多孔砖(砌块)应用技术标准》DBJ/T 13-195-2022(2022年12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9月发布的《电渗透抗渗防潮系统应用技术规程》JC/T 60015-2022。

黄祖华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毕业于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州大学兼职教授,福建省城市建设协会副会长、福建省住建厅桥隧专家组成员。

长期致力于桥梁隧道工程检测鉴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多次承担省内重大桥梁项目检测鉴定及工程质量事故原因鉴定分析工作。为主参与完成多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包括《桥梁拉吊索损伤演化及其失效模式的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依托马尾大桥设计与施工项目进行大跨度空腹式钢砼混合连续梁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服务项目》等,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为主参与完成国家行业标准《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及6部福建省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近年,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水利与建筑学报》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与了《预应力工程成套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等论著与实用手册有关章节的撰写工作。

林云腾

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毕业于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师。第二届住建部道路与桥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道路工程材料与结构的检测和研究工作,在既有道路工程路面技术状况评价与路面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有丰富的道路工程实践经验;主持或参与了《南方多雨地区高透水结构沥青路面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建设科学技术奖(源昌杯)三等奖1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了《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等多部国家行业和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编制。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赖苍林

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毕业于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交通部试验检测师(桥隧工程、道路工程)。

长期致力于桥梁结构试验检测、监测、评估与维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主持完成数百项桥梁结构的检测评估工作,具有丰富的结构工程实践经验;为主参与完成《桥梁拉吊索损伤演化及其失效模式的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等4项省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承担《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监测技术规程》《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厚度和内部缺陷技术规程》等2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主编,以及10余部标准的参编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4项。

张玮

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公司路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2018届福建省规划建设类引进生,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师。

致力于桥隧结构监测、数字化、智慧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福建省内多座大型复杂结构桥梁的健康监测项目。主持或参与了4项科研课题研究,其中为主负责福建省科技厅课题《城市桥梁集群化监测优化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主编省地方《悬索桥施工监控技术标准》,参编标准2本;主持完成的《结合数字孪生的大跨桥梁智慧管养技术》获评福建省工信厅“省级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授权专利2项、软著3项,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

黄学漾

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路桥检测所桥梁监测与数字化研究室主任

毕业于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交通部桥梁隧道试验检测师。

多年来,致力于桥梁结构检测评估、大跨径复杂体系桥梁监测与施工控制、桥梁抗震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项国省级科研项目,包括《基于GB-SAR和CNN的桥梁安全性能快速评价方法研究》《强震下大跨径斜拉桥倒塌破坏及控制研究》等。主编或参编多项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包括《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检测技术标准》《悬索桥施工监控技术标准》等。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在《东南大学学报》《桥梁建设》等专业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论著有《独塔斜拉桥模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试验》《强震作用下独塔斜拉桥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等。

邵顺安

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交通部试验检测师(桥梁与隧道、交通工程、水运结构与地基)。现任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专业技术负责人。

长期致力于隧道结构检测监测、病害评估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主持完成数百项隧道结构的检测评估工作,具有丰富的隧道工程实践经验;参与完成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压电智能骨料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柱早期强度监测与损伤评估》等科研项目的研究,主持完成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栏杆检验评定技术标准》的编制,并参与《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厚度和内部缺陷技术标准》、《雷达法检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技术规程》等多部工程建设地方和协会标准的参编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解建坤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生态环境设计研究所所长、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注册水资源工程师。获“国家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省部级荣誉称号,“福州市水系综合治理标兵”市级荣誉称号,“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荣誉证书。任福建省、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福州市人民政府顾问、福州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污废水处理及再生回用、饮用水处理及安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科研与设计工作。主持及参加过《国家863计划课题“优化混凝水质数据库、工艺与控制标准”》《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再生水中非常规污染物深度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发与推广应用”》《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城镇黑臭水体治理截污调蓄系统溢流污染影响研究及后评估体系构建”》等13项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1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发表过国际期刊学术论文8篇(SCI)、国内期刊学术论文11篇(中文核心)、会议论文1篇;申请及获得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参编福建省地方标准5项;主持、校审及设计生态环保工程施工图共计30余项、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共计60余项,其中包括海外项目5项。

邱香贵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生态环境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

1989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并取得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工程咨询师(投资)。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专家库、福建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专家库专家。

工作业绩上,负责完成了多项环境治理、市政排水领域的咨询、设计项目;同时,负责完成了福建省环保科技计划项目1项,并在《环境工程》杂志发表论文2篇。